炎黄一号是全球第一例中国人标准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全球20亿黄种人的首个个人基因序列图。
他们的目标是立足东北,面向长三角。周光远却摆了摆手说:我经常出差,说走就走,很多时候坐最晚的航班回来。
走出去,让成果转化落地 在担任长春应化所科研处处长及副所长的几年中,除科研外,周光远一直从事成果转化方面的工作。2020年,陈永棋在寻求突破技术瓶颈时偶然搜到了一篇相关学术论文,论文的指导老师是周光远。周老师经常强调这句话,我们团队所有人一直记得。硕士毕业后,他又跟随金国新研究员继续在长春应化所攻读博士学位。最终,他瞄准杭州这块风水宝地,并于2007年成立了长春应化所杭州分所。
深思熟虑后,周光远决定接受这一重任。只有这样才能表达我的悲痛和敬意。正月初九,甲辰龙年首个工作日,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深圳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
欧阳钟灿从事生物膜液晶模型理论、液晶物理及应用基础理论研究。胡敦欣:深入研究海洋科学,服务国家战略需要 科学家名片:胡敦欣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 采访地点:青岛山东省青岛市函谷关路7号 青岛汇泉湾畔,大红灯笼在春风中微微摇摆。上世纪70年代初,他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植株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为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张立群告诉《中国科学报》,近年来,华南理工大学发挥三创型(创新、创造、创业)人才培养优势,组建36个创新班,打造书院制双师制AI+教育育人模式,探索在地国际化办学,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78岁的欧阳钟灿拿起书反复向记者强调,希望科研人员从工程实际出发,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2007年,他们在此地试种300亩华油杂7号。
新的一年您有哪些科研计划?面对记者的提问,刘维民爽朗一笑:还是干老本行。西太平洋邻近我国,对我国的海洋环境安全和气候变化预测至关重要。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比如,西太平洋次表层涡旋的质量、热量、盐分输运作用如何,次表层涡旋撞击西边界流过程中三维流场和水文场怎样变化以及涡旋如何耗散,西太平洋复杂的涡流相互作用过程如何调控暖池的变异。
刘维民告诉《中国科学报》,新的一年里,他将倾注更多心血,指导帮助青年科研人员成长为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从事科研工作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每一次的科研突破都离不开团队的努力和持续的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本。尽管我们成就卓著,但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由本报记者李思辉、朱汉斌、廖洋、王昊昊、韩扬眉,见习记者叶满山、戚金葆采写) 《中国科学报》 (2024-02-19 第1版 要闻)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问:在读者来信和我们的调研中,对人才评价破四唯立新标的呼声格外强烈。问: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复杂程度高、改革难度大,关乎科研人才切身利益。
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近年来,各部门、各地方积极落实党中央部署,出台一系列新政策新举措,着力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不断创新人才评价方式,推动确立用人单位评价主体地位,为科研人员松绑减负,科技人才评价指挥棒应有作用得到发挥,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得到有效激发,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开始形成。
有以切身经历探求答案的——《考研上岸,我却若有所失》《当工人,怎么就不香?》《土专家也能搞好科研》。与广大科研人员的诉求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要求相比,当前科技人才评价还存在落实难、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如分类评价不到位,破四唯后评价指标和评价方式有待进一步创新,科技人才获得感不强,科技人才评价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当前,科技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更有对学历与能力哪个更重要科学、理性的思考——《不能抛开学历说能力》《没学历不行有学历不够》《先立后破,消除学历歧视》…… 毋庸讳言,吐槽也罢,争论也好,大讨论的背后,是人们对进一步破除唯学历唯文凭顽瘴痼疾的急切呼唤,是对不拘一格降人才评价导向的强烈渴求。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清华大学在评价标准中取消量化指标,将代表作更改为代表性成果,突出质量贡献要求,优化同行专家评审制度,从研究领域、学术品位、质量贡献等方面对人才开展评价。
老先生关于学历和能力能划等号吗的诘问,引发了一场学历与能力关系之辩。上海市突出分类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对基础研究人才实行基础研究特区试点。
四是推动建立科技人才评价改革长效监测评估机制,对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相关重点政策实施情况开展年度监测评估,切实掌握人才评价政策落实进展及重点难点问题,发掘典型案例,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为推进评价改革提供支撑。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问:学历和能力能划等号吗的论辩由来已久。近年来,各部门各地区对于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革的探索,涌现了哪些好经验、好做法? 答:此次试点单位结合实际积极探索符合不同科技创新活动类型的评价模式。
鼓励依据学位论文和多元化学术创新成果评价博士生的学术水平,不再以学术论文作为唯一评价依据。推进科技人才分类评价规范标准制定,拟通过制定科技人才评价规范国家标准,有效规范科技人才评价活动,引导分类评价政策落实落地。问: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人才作出了一体化部署,那么,科技人才评价改革未来方向是什么? 答:下一步,科技部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遵循科技人才发展和科研规律,加快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切实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按照创新活动类型探索构建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探索构建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营造潜心研究、追求卓越、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引导各类科技人才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有所成,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提供有力人才支撑。积极引入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推动由领军企业等牵头制定人才评价标准。
作为科技人才评价政策制定和管理部门的负责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答:科技人才评价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是人才发展的基础性制度,对充分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至关重要。2020年,科技部全面清理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入选科技人才计划、获得国家科技奖励中把人才称号作为评审评价指标的做法,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指标体系,促进三评改革政策落地落实。
作为科技工作主责主业部门,近年来,科技部在这方面具体落实了哪些举措? 答:根据党中央部署,近年来,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落实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要求,协同推进相关改革举措落地落实: 一是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人才评价改革,2018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分别印发《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对分类健全评价标准、改进创新评价方式、加快推进重点领域评价改革、健全完善评价管理制度、推进三评改革等作出系统部署。
例如,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在各类评价活动中,不数文章、不看影响因子、不看经费数量,强调成果质量和价值,对新入所研究人员,6年内不需要接受任何考核,工资为年薪制,并为其配备充足的启动经费和团队支持。4个月来,网上网下,各界读者来信来函、留言评论,其中,有对社会现象辛辣尖锐的批评——《第一学历歧视藏在隐秘的角落》《洋博士就比土博士牛吗》《中职生,真的低人一等吗》。
作者:杨舒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4/2/18 8:08:02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科技部答问:用好人才评价指挥棒,破解学历与能力之辩难题 2023年10月16日,一位老读者的来信,促成《来函照登我也说几句》这个栏目的诞生。三是深入推进三评改革。科技部会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开展四唯清理行动,集中清理评价标准一刀切、评价指标简单量化等突出问题。科技部牵头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于2022年9月会同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按照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4类创新活动提出试点任务,选择教育部、工信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卫健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所属的21家高校院所和上海、山东、湖北、四川、深圳、南京等6个地方开展试点,推动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
2020年2月,科技部分别会同财政部、教育部出台《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规范各类评价工作中SCI论文相关指标的使用,探索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等不同类型科研工作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在我们的读者来信中,就有学者指出:检视近些年‘破四唯改革的落地情况,仅就‘唯学历现象而言,虽有缓解,但‘没有学历都不敢为其能力背书的情况依然存在。
二是开展四唯清理行动。破解学历与能力之辩难题,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能够发挥怎样的作用?已经取得哪些成效?未来,改革的方向又将是什么?就上述问题,科技部有关司局负责人对本报独家予以了回应
科技部牵头推进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工作,于2022年9月会同教育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按照承担国家重大攻关任务以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社会公益研究等4类创新活动提出试点任务,选择教育部、工信部、水利部、农业农村部、卫健委、中国科学院等部门所属的21家高校院所和上海、山东、湖北、四川、深圳、南京等6个地方开展试点,推动人才评价体系更加完善,形成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有效做法,探索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